秋过白水洋
前几天,一位校长给我挂来电话,准备邀请我随他们学校的老师到白水洋玩一趟。我说已经去过了,谢绝了这位校长的美意。由此,我不禁又想起了去年秋的白水洋之行。
同行的老朱说:到白水洋,一定要下水走一走;不然就算白来了。
那是深秋日子,天不高,云层密布;气也不算爽。车子越接近白水洋,越感到身上冷飕飕的,好像有点不对头。
从厦门出发前,我特地到网上查了查宁德地区的天气预报,大致气温在摄氏17度至21度之间;周宁属于宁德地区,想来气温也差不多。我想,两件短袖衣服应该抗得过去,也就没带长袖衣服了。没想到车上广播报告的白水洋实际气温是摄氏13度至17度。
车子进入白水洋景区,我们下来步行。映入眼里的是美丽的风景。
潺潺的溪流在蜿蜒流动之后,忽然进入开阔水域。这里就是白水洋的核心景区了。岸上的木栈道看起来修长温馨舒适,木房子婀娜多姿地高高立在水边,面对这一世界罕见的浅水广场。那几万平方米的平坦岩石宽阔得令我震惊:
造物主是如何安排的?竟然给这山区赋予巨大的石头广场?又让河流覆盖在它上面尽情地喧哗翻滚?是造物主自己要欣赏这别具一格的美景,还是它要让我们吃惊于它的伟大?
我们去时,正值下雨时节,白水洋的水流特别雄大。我从所站的地方望去,这里大概就是最宽阔的“中洋”,由一块巨大无边的火山石从左边延展而来,铺展水底,再稍右拐弯往前面伸展过去;水流冲过,激起阵阵波涛,水声哗哗哗地响成交响曲,格外壮观,也分外增添了冷意。
往左上边是上洋,往右前边应该是下洋,这连成一片的水色山光,确实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景区。浩浩荡荡,有石则平,有水则灵;岸边则是翠丛绿树,蜿蜒山道,到处都有可供入镜的景象。
景观的美丽与独具特色是确定无疑的。不过,此刻,我的心里很纠结。问题就在于要不要趟过白水洋?不趟,似乎就如友人所说,白来一趟了;要趟,看那湍急的水流溅起的阵阵浪花,况且水的温度比较低,再细看那水里的石头,并非是完全平坦的,总有高低不平之处,或许也会有滑溜溜的地方,人要在水中始终站稳并非易事;
万一在水中滑倒,浑身湿透,上岸来再遭遇冷飕飕的凉风,绝对不是好玩的!何况身上的手机与数码相机都是怕水的家伙,如果我下水跌倒,它们就完了!
同行的小詹是一位年轻人,小我两轮,精神气色颇佳。他说他是决定要下去走一趟了。他同时用眼神征求我的意见。
我不知如何回应他,心中踌躇着。
我本是习武之人,以往总是自以为身体还行,手脚敏捷,难免有好胜心;每次登山,都是我超过别人,极少有人能在登山时超过我;甚至,我年过半百以后,别人登山都气喘吁吁,我却还在山上放腿奔跑,驰骋纵横,感受颇佳,极是自豪。
在下水方面,年轻时多次参加横渡厦鼓海峡,夏天也经常到海里挥臂斩浪,还曾经到武夷山、长泰、泰宁漂流过。如果这回不趟过白水洋,会不会是很没面子的事?
不过,看看岸边几位因淌水而滑倒导致浑身湿漉漉的中年人,想想自己年纪渐大,越过生命高峰期不知多少年了;现在,登山的时候,不也经常被别人超越了吗?年纪大的人,如果过于自负,自以为还年轻,好胜心过强,不见得是一件好事。再看看眼前同行的小詹,如此年轻帅气!这种跨越急流的事正是要靠他们来担当啊。
如此一想,纠结也就解开了。是的,人要服老。服老不是耻辱,服老一样可以而且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。只要拥有健康与快乐,就足够了。至于与天奋斗,其乐无穷,哈哈,那是别人的事了。与人奋斗,那就更别说了,我只和人友好相处;知天乐命,把工作的空间多让给年轻人去开拓与展示,而我们则在一旁敲边鼓,唱赞美诗,这也是很美好的事啊。
放弃趟过白水洋的念头以后,心中一阵宽松,我立即决定要沿着白水洋中洋走一圈。同行者已经走在前了,我随在后。不过,自从开了博客以后,就有了摄影的爱好。虽然我手上只有一个数码卡片机,不过,重要的是参与与体验。
我看重的是与自然的交融和对话,卡片机不会影响我的。我边走边取景边拍照,审美感受虽然很多,速度却也慢了别人很多。但是,看着同事们清晰可见的背影,我的心很稳健;重要的是把美景拍下来,存电脑里,慢慢欣赏。
让我感触尤深的是我看到的靠近岸边的水噬洞,有的大大的,有的圆圆的,或深或浅,在坚硬的岩石上,显示着自然界里水流无穷的力量。自然界,才是我们最可佩服的大师。
在走到对面的中洋岸边小径时,我忽然看到了小詹在水中小心翼翼稳步前行,已经趟到了中洋水流一半的地方;真是好样的年轻人,充满锐气与朝气。
行行复行行。终于,花了一个多钟头时间,我把这中洋的周边走了一趟,身上再也不凉了。小詹也趟完水上岸了。这次的白水洋之行,处处留影,步步有情;那情就是心中洋溢着的健康快乐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