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浙小游(4);无锡(东林书院 )?xml:namespace>
2月16日-17日
离开清名桥,坐车到东林广场下。据GPS地图显示,东林书院就在广场旁边,却一时迷了方向,没有找到。时已黄昏,寒风细雨萧萧袭来,广场上悄无人影了。这时日还有谁来这里听什么“风声、雨声”,只见我独在这里寻觅,与那块广场的碑石相对默然。自感不合时宜,不禁哑然失笑。暮色渐近,即使书院找到也应关门了。明天就要离开锡城了,而我下榻的酒店就与书院隔邻。竟这样与之失之交臂,心有点失落也不甘。
翌天清晨,雨霁天晴。虽然9点许就要坐火车下姑苏,还是赶早再去一趟,好像是为清偿点宿债一样。匆匆而去,倒不多费功夫就找到书院了。尤幸未到开放时间,但大门已经敞开了。黛瓦粉墙内,虽寒色未褪,却也绿荫森森;馆舍寂寞,倒也清净无垢。一时东林往事、人物魅影,纷纷扰扰,出没墙里墙外,不禁勾起青少年时曾有过的心怀,略有波荡。“高山景行,私所仰慕”。
走进书院内,一位中年的管理人员,大概见我远道而来,还热情地待意为我开了依庸堂的大门。他说,“那副联子就挂在里面,没有进去看看等于没有来过书院。”他的诚意实在让我心头一热。依庸堂是当年东林学者主要聚会讲学的地方,顾宪成所撰那副家晓户喻的“风声雨声”名联就悬挂堂前。自明至清学人,认为“脚迹得入依庸堂,人生一大幸。”虽然渐渐学得“万事不关心”了,但无论如何,对东林党人开启的一代学风及文化正气风骨,总该存有一份的敬意。只是在这烟雨迷蒙的春日,还是“画船听雨眠”吧!
依庸堂内陈列有邓拓对东林学人的赞美诗刻,书院外广场有廖沫沙的勒石题字。大概出于惺惺相惜吧!虽是异代不同时,但他们的遭遇却与历史同出一辙。自古以降,皇榻之侧,岂容妄评异议!
2018/3/23
东林广场,由廖沫沙题字,廖有幸活到80年代后。


书院外



东林书院门前




书院内馆舍祠堂、水榭亭阁






为纪念宋学者杨时的“道南堂”,书院的前身是杨时的讲学堂。


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依庸堂,是当年各地赴会学者,集会讲学的地方。



馆内的部分介绍、诗匾。下左为邓拓对东林人的赞诗。

